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让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编者按】
 
  2020年6月23日,教育部官方发布要闻:“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全方位报道这一里程碑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和思考。
 
  《光明日报》于6月24日发表了北京大学校长郝平的署名文章。文章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及我国医学教育现况,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解读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彰显了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面向未来、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让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吹响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号角。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全球公共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卫生与健康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获得空前共识。医学越来越成为维护公众生命和健康、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领域,医学教育是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中勉励“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既是对医学生的殷切期待,也是对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总书记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肯定了“90后”党员的优秀表现,让我们对医学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
 
  进入新时代,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既有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健康问题,也存在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卫生健康困难。这意味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医学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加快建设形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加快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是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医学教育认证体系是医学人才培养达到基本质量要求的重要制度保障。2002年,中国引入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并以课题形式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之路。2008年,教育部成立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下称工作委员会),正式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设立在北京大学,负责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相关日常事务。十余年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规范了各医学院校办学,有效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走向科学化、标准化。
 
  在我国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由大到强的关键转折点,工作委员会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认证机构认定(下称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的建立,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医学教育并持续深化改革、促进中国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接受机构认定的过程,促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在自我梳理与总结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各医学院校的办学质量,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工作委员会获得机构认定资质,让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医学教育站在国际舞台的同时,也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继续深耕国内医学教育改革工作,并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2018年,受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成立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工作委员会的秘书处办公室也归属于发展中心。该中心依托北京大学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汇集国内外教育专家,面向未来,服务国家。自成立以来,发展中心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西太区医学教育理事会等知名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保持良好沟通与合作。在医学教育这个世界大舞台上,中国将通过与各方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国医学教育的风采,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为全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