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节点上。一方面我国医学教育自身发展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转折点;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特别是我们医药卫生、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反思,重新审视未来的医学教育。那么,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着力点在哪里?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些看法。
第一,要着力完善高等医学教育重大制度建设。首先是完善和发展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分明确,要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5+3人才培养制度。一方面要提升全国范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规培基地培训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国家各有关部门也要持续完善规培的政策措施,在推动规培质量同质化的基础上,探索规培与专硕更加有机衔接的学位制度改革。
其次,是建立健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认证制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临床医学专业经过了认证,年底有望完成首轮认证任务。下一步我国医学教育的认证要进入一个新阶段。首先,认证的标准要求更高,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二是认证的效力更强,认证要“长牙齿”,避免走过场、走形式。三是认证工作要更加制度化。所有临床医学专业都需要进行周期性的认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四是认证体系建设更完备。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将专业认证横向拓展到护理、口腔以及中医等专业领域,纵向延伸到毕业后教育阶段,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加完整、完善的医学认证体系。
第二,要着力填补医学教育结构性突出短板。首先,这次疫情再次暴露了我国社区乡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网底薄弱。同时,疫情也凸显了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急诊、重症、感染等学科人才培养不足。此外,全局看还存在儿科、麻醉、精神科等学科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最后是总体上西部医学教育薄弱。怎么解决?我认为有三个方面要持续发力。
一要增强岗位吸引力。对此,教育系统要努力加强医教协同,加强与用人部门、政策部门的主动配合,针对不同情况,在政策机制条件待遇上,切实解决岗位吸引力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与卫建委等部门密切合作,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了5万多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措施,这样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够做到到岗履职。
二要特殊扶持、支持薄弱学科专业领域。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李克强总理的报告都对加强基层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公卫、重大疾病防控队伍建设给予了特殊的强调,相信经过这次疫情,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将进一步采取特殊行动,在招生培养、学术平台建设、研究和人才专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支持这些短缺学科专业发展。关于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今年已纳入中央的重点工作,非常令人振奋。
三要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岗位需求,改革重塑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认同感和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第三,要着力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不久前启动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版”,推动了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希望通过5到10年的不懈努力,医学教育战线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更大进展。
一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在工作目标上,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要体现在工作成效上,激发和调动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自觉地忙起来,多读书、勤思考、深思考、勤实践。
二是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学科为主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上学科壁垒明显,专业课程相互割裂,必修课周学时居高不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内容的加减法和结构重组,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要推进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有机整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实践已经证明,基于问题导向,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教学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基础与临床分离式教学体系,在解决很多问题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要推进临床与预防和公共卫生教学的有机整合。疫情警示我们,培养未来的好医生,必须把弥合临床与公卫之间的裂痕提上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现在关键是要抓落实。要推进医学与相关多学科知识和科技新进展的有机整合。随着全球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要更加注重融入多学科相关知识,融入前沿科学技术,推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有机整合。
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古今中外医学人文教育都是医生培养的重要内容,这次“战疫”尤其彰显了我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也凸显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极端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未来的好医生,要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和人文的高度。
三是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目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师大班讲授灌输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记忆式学习的突出问题。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全球教育的革命,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积极投身主动适应这一变革,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是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跃升。要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大幅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四,要着力开放、创新发展,加快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这次应对疫情,再一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研力量的贡献度、支撑力仍需加强,医学创新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仍需加强,双一流建设大学要有更强烈的紧迫感,如何充分发挥强大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大有作为。对此,要着力解决好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破除偏于封闭的办学体制,更加主动地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主动服务于医药卫生现实和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医教协同。
二要进一步改变相对固化的学科发展路径,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高校强力组织推动,打破学科壁垒,高校要把加强建立多学科与医药卫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另一方面,国家应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绝对优势,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建设一批医药卫生的学科与理、工、文、社科等交叉融合,研究与转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国家医药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中心。
三要改革单一学科背景的拔尖人才培养方式,系统性加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要为有条件的学校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高水平大学要更加积极探索1+x、x+1等多种高端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新路径,探索开展8年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招收国内外一流大学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学医,探索多种模式的MD加PHD联合培养,探索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加快形成医学领域多学科背景拔尖人才汇聚的集群优势。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