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

  广东医学教育网认为,血管瘤一般发生在口腔颌面部位,是一种血管畸形,包括海绵状、毛细、混合性等类型。口腔颌面血管瘤的持续发展,可能对患者的外观造成损坏,同时损伤器官的正常功能,这是临床中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将激光、冷冻与药物治疗等新的手段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生的概率很高,其发病机制却尚不清楚。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造成的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因此本文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抗癌药物、硬化剂、干扰素等。
 
  1抗癌药物
 
  1.1平阳霉素
 
  平阳霉素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能抑制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的病情进展,其作用机制为:诱导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DNA链发生特异性断裂,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正常分裂、生长增殖,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内皮细胞受到自由基的抑制作用,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进而使其生长机制受到抑制,对患者血管瘤的血管壁产生破坏作用,造成血管闭塞,血管瘤不再增长,并逐渐消退。在关于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位置血管瘤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患者治疗总的有效率在93%以上。平阳霉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广谱抗癌药物,主要作用是能够对肿瘤细胞的分裂与生长造成干扰,进而对其生长产生抑制效果,使血管逐渐闭塞,其中的血管瘤不再继续生长,继而愈渐消退,使血管瘤得到治愈。寿卫东等把平阳霉素用于治疗草莓状、海绵状与混合性血管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经统计,这三种血管瘤的治愈率大约是98%,86%与78%。李伟等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对其中57例患者进行了1~4年的随访研究,其中有45例显效,有11例有效,其有效率超过了98%。
 
  1.2丝裂霉素
 
  C丝裂霉素C也属于一种抗癌药物,抑癌机制为:给药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加速肿瘤细胞DNA的解聚机制,对肿瘤细胞DNA的自我复制机制产生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机体的癌细胞分裂。有研究报道了丝裂霉素C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显示,根据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的肿瘤体积确定丝裂霉素C用量,并对患者实行联合放疗治疗后,随访4年,没有发现复发的情况。
 
  2硬化剂
 
  2.1聚桂醇
 
  聚桂醇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硬化剂,自2010年初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以来,已在临床硬化治疗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及应用。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药理机制可能为:经静脉注射给药后,聚桂醇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聚桂醇可对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的肿瘤血管内皮产生损伤作用,使其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而通过静脉旁黏膜下层注射给药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对血管瘤患者的静脉血管产生压迫,调节其血管内压力参数及血流速率,进而快速止血。王姝等在研究中报道了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应用价值: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常规治疗+聚桂醇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血管瘤患者的有效率98.0%、治疗安全性(不良反应)6.1%,均优于对照组87.8%、26.5%,由此可见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
 
  2.2消痔灵
 
  消痔灵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构成为明矾、五倍子等,药理作用为:经静脉给药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产生良好的组织硬化、局部致炎功效,对血管瘤患者的肿瘤血管产生损伤,造成患者机体内红细胞大量聚集,同时诱导蛋白凝固,形成血栓,最终进展为管腔闭塞,实现治疗功能。由于这种硬化剂可有效预防颌面部血管管腔再通,因此,其随访复发率参数相对较低。付兆臣等对消痔灵治疗血管瘤的临床价值进行报道:给予血管瘤患者局部注射消痔灵后,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上述结果充分验证了消痔灵这种硬化剂对血管瘤的治疗价值。目前,很多学者觉得血管瘤的形成,大概与VEGF的水平相关。有研究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比较VEGF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局部注射消痔灵治疗口腔海绵状血管瘤后,血管瘤患者血清里的VEGF浓度基本正常,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异,表明了消痔灵对血管瘤具有治疗效果。田福年对72例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把消痔灵注射入肿瘤腔内,治愈率超过90%,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2.3明矾
 
  明矾具有强烈的致炎性与强烈的收敛效果,能够引起肿瘤纤维化,在内部凝血,从而形成血栓,闭锁管腔。明矾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很快的破坏作用,经注射后,其迅速损坏肿瘤腔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内膜炎。同时,明矾与钙离子结合,形成钙灶,导致血小板集聚,进而使得血栓形成,血管瘤管腔闭塞,发生无菌性炎症,最后纤维化,使血管瘤得到治愈。姜昕等探讨了114例血管瘤患者局部注射10%明矾后,除10例未复诊外,治愈94例,好转10例,治愈率为91.23%,总有效率为100%。李鹏等把10%明矾和平阳霉素分别用于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经比较发现,两种药物均对血管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3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
 
  作为一种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早期治疗阶段,普萘洛尔可对患者机体的一氧化氮释放机制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其一氧化氮释放量明显减少,可对患者的局部血管收缩产生强化作用;中期治疗阶段,这种药物还可对血管瘤局部血管形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VEGF等信号通路产生阻断机制,进而影响患者血管瘤的持续生长;长期治疗中,普萘洛尔则可能通过诱导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这一机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张莉萍等将21例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口服普萘洛尔的疗效,持续用药3年后,患儿的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且颜色变淡,质地变软,但患儿的完全治愈率偏低。
 
  4干扰素
 
  干扰素是有着很多功能的活性蛋白质,有广泛的抗病毒功效,能够促进细胞生长与分化,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等,对内皮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干扰血管的形成,促进血管瘤的消失。Castanon等研究,由于颈部和面部血管瘤的增加,1例3个月大的婴儿呼吸困难症状严重。经注射干扰素后,该婴儿呼吸困难治愈,血管瘤完全消退。Tamayo等对7例危害到生命的头颈部血管瘤,采用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血管瘤控制良好,同时还缓解了并发症,很好的控制了不良反应。Grimal等研究,1例5周的婴儿患有左上颈部血管瘤,伴上唇及耳部坏死,经激素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后,通过11个月的干扰素注射治疗,血管瘤完全消退。
 
  5联合用药
 
  5.1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
 
  近年来,随着口腔颌面位置血管瘤发病率的加大,使得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改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的预后,联合用药方法逐渐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推广及应用。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属于2种硬化剂的联合治疗,联合使用后,平阳霉素的广谱抗癌作用、聚桂醇的抑制血管瘤进展优势均可得到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互补,进而改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孟庆慧研究了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的效果,将口腔颌面位置的血管瘤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平阳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平阳霉素+聚桂醇治疗,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在治疗安全与治疗效果上都比单纯使用平阳霉素有优势。
 
  5.2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
 
  郑义稳则在研究中探讨了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中的价值,结果显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及复发率均优于常规治疗。
 
  5.3普萘洛尔联合泼尼松
 
  曾威等将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泼尼松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患儿近期、远期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
 
  6结论
 
  目前临床关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的药物类型较多,主要包括硬化剂、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抗癌药物等。研究证实,临床中采用药物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效果良好,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及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操作简单、微创,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均较轻,临床应用前景良好。本研究认为,为了确保快速见效,可采用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治疗。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