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学西是为本事,西学中只为考试

  广东医学教育网此前文章关注过中医学校的教育问题,引起读者相当热烈的讨论。这次两/会中,中医药界的多位代表也谈到了教育问题。作为行业权威人士,他们提出的问题值得关注。中医都要学习西医,倒过来西医学习一定比例的中医,有何不可吗?
 
  一、中学西为了本事,西学中只为考试
 
  《中国中医》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一般在40%左右或更高(有到60%的),对西医的包容度较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大都成为自觉。但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时数少、教学周期集中(只占总课程5%左右),且教学既无前导课预备知识又无后续课的联系巩固,故难学易忘现象较为普遍。不少西医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对日后的临床工作帮助不大,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听课,力求老师少讲少考,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于中西医协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这的确是高校中医教育的现实。由于现在的中医院的西化,中医院收入主要靠西医,导致中医院更愿意招聘西医专业毕业的学生,因为和医院现状更契合。这种情况下,中医院校也只好加大西医课程,否则毕业生毕业后无人会用。
 
  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西医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本末倒置、比例过大。应该在保证中医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来安排部分西医课程的学习。现在的情况就是本末倒置,导致中医没学精,西医没学好。没有精湛、过硬的中医医术,即便中医院想让医生相对独立使用中医方法看病,也面临看不好病的尴尬。
 
  此外,在中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认识和认同困难的问题。比如,由于学生已经接受了西医理论,故在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心”“肾”与西医的“心”“肾”进行比较,对“心主神明、肾主纳气”等中医脏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医来源于农耕文明,但并不落后,因为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没有改变。
 
  这次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代表认为:中西医院校应携手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按照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建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理论和临床实践脱离的教育
 
  这次会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代表说:目前中医院校的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得院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医教育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使书本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能够切实地应用到实际的诊疗中。
 
  医学本身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重的学科,中医学也是如此,因此以前中医教育传承所采用的“师带徒”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问诊的技巧、脉象的分辨等都是必须通过实践加以学习和体会的。许多经典中医理论也要通过实际应用及老师细致的讲解方能有所感悟,这是在吃“大锅饭”的课堂教育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现代的中医院校教育也需要吸收“师带徒”模式的优点,发展跟师活动,让学生分批跟师学习。
 
  三、讨:西学中,有何不可吗?
 
  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对此,有人质疑:先进的西医为何学落后的中医?“西学中”不是开倒车吗?现在西医学生的中医课程只占5%,还存在学生不爱听、老师不爱讲、学习为考试的问题,难道不该提高中医课程比例(例如提高到20%以上)、正面引导学生和老师端正对中医课程的思想吗?
 
  在现行的医学体系和教育模式下,中医必须掌握西医知识,西医却不必掌握中医知识,结果导致众多西医走上临床后,除了一些中成药名称之外,对中医知识一片空白。据统计,临床上70%的中成药是西药开的,但不少西医并不懂中药药性。西医学点中医,至少不犯常识性的错误,病人也不会吃错药。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是第一个大力提倡西学中的国家领导人,而且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极大的关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开拓了一代人的思路。
 
  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被誉为“中西医结合的擎旗人”,他说,如果不是中西医结合,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外科大夫。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互学互鉴的今天,鼓励“西学中”,汇聚中西医之长于一身,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类健康新挑战。
 
  当然,西医学中医,最忌讳用西医的思维方式评价中医,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甚至会扼杀中医。西学中,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发展医学的必由之路。这一点,由于利益阻挠、思想的顽固,由于中医话语权的微小,还尚难成为共识,十分遗憾。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