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医教协同政策和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代表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培养模式上应与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育及“5+3”模式有所区别。加强人文素质培育,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全面融通课程整合、临床能力培养贯穿全程、科研能力训练不断线,打造“科学脑、人文心、有技术、有温度、有态度”的卓越医生应成为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共识。
 
  为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最早由协和医学院于1919年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只到2001年协和医学院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教育部允许一批主流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目前全国共有18所高校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国家在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鼓励百花齐放,以打造医学精英为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近期任务是构建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八年制医学教育如何应对现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冲击,体现自身特色和精英地位,这既是医学教育者更是医院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附属医院在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作为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在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利用长学制八年一贯制的优势,采取“2+4+2”的培养模式,即2年医学前教育、4年医学教育(3年医学课程+1年通科实习)、2年一级学科基础上二级学科培养,以“科学脑、人文心、有技术、有温度、有态度”为发力点,打造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卓越医生,以应对当前主流临床医学培养模式的挑战,并为其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临床思维与科研训练
 
  1.1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
 
  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其中“贯穿、衔接、整合”是核心。南方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整合课程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卓越班中实施。南方医院牵头呼吸、消化、泌尿、五官、临床技能等5个模块的建设,近4年累计派出7批,总计53名教师赴中国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改革专题学习。整合课程采用PBL授课方式,该院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自主撰写了31个PBL教学案例并获得学校立项资助。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旨在模拟优秀临床医生的思考过程,注重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目前,学生对整合课程的接受度高,尤其是PBL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索解决临床问题,为今后临床实习及行医打下坚实基础。
 
  1.2实行全程导师制,科研训练不间断
 
  科研能力是医学生从事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能力,将科研方法、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能提升临床诊疗能力。为了打牢科研基本功,探索对八年制学生实施全程导师制,即“基础导师+临床导师+科研导师”,在基础医学阶段、临床医学阶段和二级学科培养阶段分别为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基础医学阶段为学生配备基础医学院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导师,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以开展基础实验并撰写论文。临床医学阶段主要是在课程学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科研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博士毕业文论设计及答辩。
 
  2打造人文医学教育平台,培育人文职业素养
 
  2.1引入人文显性课堂,打牢人文基础
 
  为解决医学前教育阶段理工科课程偏多、人文社科课程偏少的问题,在国防科大积极开展一些诸如“领导力与执行力专题培训”“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等项目,开设《中国文化经典选读》《欧洲文化》《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英语演讲与辩论》等人文社科课程,增加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同时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幸福学》《中国文化概论》讲座,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与人文素养。八年制学生结束国防科大学习,进入医学院后,在众多医学生中表现突出,体现了良好的人文功底和个人素养。
 
  2.2深入隐性课堂,打造四个“一”活动品牌
 
  医学人文素养是指医务工作者在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展示出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患者及家属的关爱和尊重,对治病救人富有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7]。为了让医学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在使人文医学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社团在人文医学培育中的作用。基于此,该院教务处主导学生组建志愿者团队(医学队红十字会、医学队义工等),深入寿星大厦看望老人,开展“泰迪熊医院”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仁心仁术和仁慈奉献精神。为了增强学医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该院打造了四个“一”品牌活动,即第一个老师——尊重大体老师,学生进入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举行系统解剖开课宣誓纪念仪式,使学生尊重生命从尊重大体老师开始;第一个患者——关爱实验动物,要求学生尊重为医学献身的实验动物,培养爱伤观念,减缓痛苦,减少杀戮;第一次进医院,医学课程学习前利用暑假在门诊、临床支持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为期2周的人文实践,悉心照护病人,体验病患疾苦;第一次穿上白大衣——每批实习生到院,由院长、书记、科室主任为学生亲手穿上白大衣,共同重温医学生誓言,激发医者神圣感。通过引入这些隐性课堂,营造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氛围,印证和升华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从而在实践中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立志做有温度的医生。
 
  3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临床诊疗能力
 
  3.1多举措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据调查,美国约70%的医学院校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将早期接触临床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且效果良好。医学前教育阶段,为使学生加深对行医的感性认识,校方与湘雅医学院合作,开设《早期临床与社会医疗实践》,穿插于第3、4学期末,组织学生参观湘雅医院临床科室,让学生提前了解医疗环境,加深对学医的感性认识。医学课程阶段,依托学生社团,组织跟前辈值班活动,鼓励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结对子,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课程整合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知识前移,学生比以往更早接触临床医学知识。
 
  3.2桥梁课程实践与模拟教学相结合
 
  郭庆峰等[9]研究指出,利用模拟医学教育开展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可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除开设《手术学基础》《临床诊断学》等桥梁课程,早在2008年该院增设了《临床技能学》,分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专项技能。桥梁课程作为连接临床医学课程与实习之间的纽带,采用课堂教学、教师示教、模拟教学、床旁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系统掌握临床专业课程打牢基础。目前,这些桥梁课程已整合到临床技能模块,分临床技能模块一、二、三、四、五,分布于第6、7、9、10学期。
 
  3.3临床技能竞赛紧跟临床实训
 
  罗漫灵等[10]研究表明,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可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实习紧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实施“临床技能训练贯穿实习全程”、“贴进临床,以考促学,以赛促训,快速规范”的学生技能训练模式。在第11学期学生实习前、岗前培训期间及实习的第一个月,集中强化临床技能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采取多站式技能考试以考促学。实习期间,将全国临床技能竞赛考察范围分解到具体科室,确保所有八年制学生在实习期间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3.4自主研发临床轮转管理系统立体监督培训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已成为趋势。附属医院教学任务重,学生层次多,数量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如何确保“四生”(实习生、研究生、住培生、进修生)在临床科室有序轮转并保证轮转质量成为教学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为此,该院与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实训管理信息系统,集轮转计划安排、轮转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为一体,实现了环节管理链条化,质量监控立体化,统计分析精准化。通过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观察(DirectObservationofProceduralSkills,DOPS)、综合评价、OSCE等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实习轮转质量。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培养领导力和国际视野
 
  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的CanMEDS(加拿大专科医师培训指南)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用角色来定义胜任力,将优秀的临床医师定义为医学专家、交流者、合作者、领导者、学者、健康倡导者、职业人。因而培养医德高尚、有担当、有领袖气质的八年制医学人才成为教学管理者的题中之意。该院八年制青年医师协会成立于2012年,广东省医疗界的钟世镇院士、姚开泰院士和侯凡凡院士共同见证了协会的成立,并为协会亲笔题词。协会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通了促进自我不断提升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4.1挖掘优势资源,积极拓展第三课堂
 
  为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协会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展中英文病例讨论,英语沙龙、文献写作、临床指南导读、青草依依人文实践活动、最八年——名人访谈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激发学医的热情。积极深入隐性课堂,组建义工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患者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积极与同行交流,引入社会正能量。协会通过与校外其它的社团组织建立联系,如广州无国界医生组织,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小组,华南师范大学“为爱远征”骑行支教队等,将校外的精彩生活带进校园,为全校师生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熏陶。
 
  4.2主动走出去,唱响南医品牌
 
  作为全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单位,该院与全国其他高校建立紧密联系,支持学生承办“明日医生论坛”、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等,让学生在重大活动组织中培养领导力。八年制学生在国际国内舞台上,都取得了不错成绩。在历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2018年在第十二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上,囊括了英文场团体“最受欢迎奖”和个人“最受欢迎奖”,彰显了作为医学精英傲视群芳的卓越领导才能。近3年学院每年设立专项国际化办学资金预算,资助学生外出参加国际交流与学习,多渠道为学生开拓对外交流平台。通过校际交流、国际医学联盟(IFMSA)交流平台,与德国威腾•黑德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高校及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累计派出学生97人次。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临床技能竞赛。受泰国邀请,目前已有8人参加泰国寄生虫微生物比赛,有12人参加泰国孔敬大学国际医学生急救医学大赛(ICEM)。
 
  5小结
 
  该院基于新形势下医教协同政策及健康中国战略,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临床能力培养、科研训练等方面,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做出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院秉承“科学脑、人文心、有技术、有态度”的培养理念,拟打造未来领袖型医学人才,为全国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办学经验,结合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我们建议全国关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应达成以下共识:第一,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应与五年制有所区别,八年制着眼于培养多潜能拔尖创新型人才,注重打造“科学脑、人文心、有技术、有温度、有态度”、宽口径、厚基础的干细胞型人才,医学前教育人文与工科教育不可忽视,为其将来成为卓越医师打下基础;第二,八年制应注重立足临床一级学科的通科临床能力培养,打牢临床基本技能;第三,八年制的科研能力不容忽视,但不应过分追求成果产出;第四,八年一贯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有所侧重,应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在二级学科培养阶段分型“科研提升型”和“临床强化型”。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