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和增强医疗卫生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可知,当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面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监管与评估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应提出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行业标准、大力发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监管与评估制度等对策建议。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只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如何实现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必须依靠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于构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完整体系、推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也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为更好地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卫生服务水平提出的新需求,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说明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1当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继续医学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经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在探索实践中得以创建,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1继续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
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差异性较大;不同类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机会差异较大;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供、需双方的匹配度较低。从历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及举办情况来看,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西部偏远地区相对落后,如贵州、青海、宁夏等。加上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工学矛盾严重,当前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
在学科方面,对全科、儿科、妇产、精神、康复等急需紧缺学科重视不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占比较少。在医、药、护、技等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级别较高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多,尤其是参加省级、国家层面的会议、培训等。大多数年青、初级人员仅能接受院内培训,并且按照当前的文件规定,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范畴。另外,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集中在医学领域,药、护、技三类继续继续教育资源较为欠缺。每年继续医学教育申报的项目主要以项目负责人的擅长领域为主,而非学员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目前呈现一种散在的、自发的状态,缺少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导致发展、供需等不平衡。
1.2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层面上,已经建立国家级项目申报和信息反馈系统,但省级层面上,项目申报系统覆盖还不全面。目前,北京、河北、天津、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立省级继教项目申报系统,甘肃、江苏2省虽有地市一级的项目申报系统,但还未做到省一级的覆盖,辽宁、青海、西藏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未建立项目申报系统。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有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这两类信息化系统,分别服务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不同阶段,为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两类系统间普遍存在信息不联通的现象,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割裂为多个阶段,并形成多个信息孤岛,造成信息遗漏、信息错误,甚至信息作假的现象出现,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均带来严重不便。
1.3继续医学教育监管与评估制度不完善
通过文献检索,可知当前关于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监管和评估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从实践调研结果来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同样是各类管理人员普遍反应的一大困境。在面授项目监管与评估方面,当前对于面授项目的考核,大多停留于考核继教项目举办日程是否符合学分授予标准、授课教师是否更换等,对学员的反馈评估也仅限于学员满意度,缺乏对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有效评价。
另外,缺乏针对各级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时监管机制和监管系统,以事后汇报替代过程监管,导致继续教育管理者无法全面、实时了解工作情况,给政策制定和精细化管理造成了不便。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方面,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已经获得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资质的机构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导致对此类机构的监督管理约束力不足,不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未获得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资质的机构缺乏有效的准入机制,导致大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无法纳入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利于构建开放、共享的医学终身教育体系。
2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共同构成,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任务和特征,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连续统一体。其中继续医学教育阶段是在职在岗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知识更新阶段,它在提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推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近几年国家对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关注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仍有不足。二是标准不清。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面临重要的瓶颈期,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培训标准。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在我国历经了约40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尚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培训指南作为标尺,从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全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促使继续医学教育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性和权威性。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继续医学教育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行业标准
以继续医学教育指南为指导,不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宏观指导,按照分层分级分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内容,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同时为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提供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围绕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制订继续医学教育指南。借鉴国际经验,美国、加拿大等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均组织专家撰写继续医学教育指南,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
继续医学教育指南是指导、引领、促进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行业标准,是进一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操作规范,是贯彻落实国家继续医学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实施路径。应围绕各类卫生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级分类制订继续医学教育指南,明确不同类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并以指南为指导,构建不同类别人员的胜任力通用模型及各专业序列胜任力模型,逐步成为继续医学教育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为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指南应根据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每3-5年进行一次更新,保证内容的先进性和指导性。
3.2大力发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经济、卫生、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现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诞生,可以很好地解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学矛盾严重、广大基层及偏远农村地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获得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等问题。国家应投入专项经费、整合资源,用于支持权威、规范、公益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改善供给,推广网络公开课、手机微课、慕课等教育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向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培训内容,缓解工学矛盾,满足个性化学习。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追踪,对学习结果进行记录,建立学员终身跟随的学习档案,根据学员的岗位胜任力标准和个性化需求实现学习内容的精准推送,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3.3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监管与评估制度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互联网+”监管与评估的管理模式。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与分散性、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及方式灵活多样、继续医学教育属地化管理,均对继续医学教育监管与评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结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监管与评估指标体系,是提升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以继续医学教育指南为纲领,建设全国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涵盖继续教育对象、项目、基地、学分管理等信息的全国继续医学教育数据库,为“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监管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其次,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建设覆盖项目执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实时进行数据收集和上报,帮助管理者全面、实时掌握项目、学分、人员等信息数据,规避人为对数据进行加工的风险和漏洞。
4小结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和增强医疗卫生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开展工程中,继续医学教育仍处于前进和探索阶段,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进行规范和完善,必将促使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