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内科中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选择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一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和心功能的各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LVES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临床效果尤为显著,大大提升了治愈率,心功能改善情况良好。
 
  广东医学教育网认为,心力衰竭疾病是临床急诊科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发心力衰竭的原因是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缺陷,或伴有其他功能性疾病,进而引发心肌损伤,对射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导致患者的排血量达不到理想标准而引发机体新陈代谢过慢,严重患者还会造成肺循环阻塞进而出现淤血现象。重症心力衰竭的发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群,加上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且缺乏对心力衰竭疾病知识的了解,因此常因延误治疗而加重病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因此临床急诊内科需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来延长患者的生命年限。本文选择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0例进行研究,主要探究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通过选择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与WTO(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的《重症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相符。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9岁,平均(63.7±19.67)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6.21±1.42)年。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1~91岁,平均(64.1±20.07)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6.58±1.06)年。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对照组:结合《西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进行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过敏检测,治疗药物主要选择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乙酰水杨酸药物、强心剂药物及利尿剂药物,并对患者以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血必净,50mL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进行临床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可选择加服自拟参附强心汤,其药物的配方主要包括人参12g,附子(炒热)13g,黄芪30g,桂枝10g,滑石12g,桑白皮12g,大腹皮15g,白术12g,甘草5g,葶苈子15g,细辛4g,生大黄5g,冬葵子5g,毛冬青30g,水蛏粉4g,泽兰11g,防己11g,茯苓15g,所有药材放置一起用清水煎煮后分早晚服用,1剂/d,持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2周后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心功能等级变化。12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次日在空腹状态下静脉抽取4mL血液,室温环境下静置30min后进行离心处理,将血清分离出来后放置在温度-30℃的低温下储存,等待检测,临床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的浓度,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以及IL-10,对120例患者血清全部进行鉴定,并与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水平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症改善情况。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痊愈,心功能均恢复正常,可正常活动;(2)有效:心功能等级由Ⅳ级转为Ⅱ级,临床症状逐渐改善;(3)无效: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且心功能等级与治疗前对比无显著差异,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心力衰竭是急诊内科常见临床病证,临床急诊内科中心力衰竭是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是老年患者,而引发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是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缺陷,或伴有其他功能性疾病,进而引发心肌损伤,对射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患者排血量达不到理想标准,若不及时控制病情,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哮喘等症状。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功能均不断下降,因此在行西药治疗时,常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为了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而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选择自拟参附强心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尤为显著。心力衰竭患者常呈阳气虚衰的状态,因此在选择中药配伍时可选择一些具有温阳益气功效的药物,如人参、黄芪、桂枝、滑石、桑白皮、大腹皮、白术、甘草、葶苈子、细辛、生大黄、冬葵子等。研究发现,临床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心力衰竭,其患者的复发率均较低,且身体各项功能也均恢复正常[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的LVEF、SV及C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SV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对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临床效果尤为显著,其心功能改善情况良好,大大提升了治愈率,临床值得推广。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