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探讨基于保护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7月入组患者为对照组(n=60),给予常规健康护理模式,选择2019年8月-2020年2月入组患者为观察组(n=60),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自我效能、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日常活动维度(t=9.86,P<0.05)、自我管理维度(t=10.66,P<0.05)及总评分(t=15.59,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强迫(t=2.19,P<0.05)、人际关系(t=4.28,P<0.05)、抑郁(t=6.89,P<0.05)、焦虑(t=4.82,P<0.05)、敌对(t=6.95,P<0.05)等5个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疾病管理(t=4.42,P<0.05)、饮食管理(t=2.54,P<0.05)、安全用药管理(t=9.98,P<0.05)、情绪管理(t=2.96,P<0.05)、社会功能和人际管理(t=4.09,P<0.05)、康复锻炼管理(t=2.70,P<0.05)7个维度评分、总评分(t=10.85,P<0.05)及生活质量量表(QOL)心理领域(t=7.70,P<0.05)、躯体领域(t=8.57,P<0.05)、生活领域(t=6.22,P<0.05)、社会领域(t=6.33,P<0.05)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增强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广东医学教育网指出,相关报道显示,脑卒中是除心脏病、癌症、肺部疾病外的主要死亡原因,占据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而且致残率极高。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其中60%~80%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致残率居高不下,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在经历卒中后,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方面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无法对疾病的进展及结果进行预知,由此产生疾病不确定感,引起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因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增加了家庭照护负担,进一步加重了负性情绪。而患者的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认知、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健康教育主要为疾病相关知识的灌输,干预措施比较简单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而且干预过程中缺少监督,干预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对健康教育及行为研究的深入,衍生出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知信行理论、动机性访谈理论、保护动机理论等健康教育模式,并在临床慢性疾病的干预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其中,保护动机理论是美国人Rogers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理论提出的,其认为社会认知在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该理论从动机的角度来探讨健康行为。保护动机理论框架根据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信息源、认知中介过程、应对模式;信息源指对个体健康行为有影响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认知中介过程为核心部分,通过对不健康行为的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回报、外部回报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以提高患者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应对评估,以付出相应的代价提高健康行为。保护动机理论在国外研究中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健康锻炼、互联网安全、紫外线防护、戒烟、防跌倒、癌症早期筛查等,研究认为对不健康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及行为改变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可提高个体健康行为。我国对动机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主要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血液透析等慢性病的管理中,相关研究显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的依从性。此外,护理动机理论还被用于青少年吸烟分析、乙肝疫苗的接种等群体行为的干预中,也取得较好的成效。目前,保护动机理论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在既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以期能增强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提高其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缺,为临床工作人员实施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确诊处于恢复期;②年龄40~80岁;③首次发病;④意识清醒,沟通无障碍;⑤知情同意且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②合并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组患者120例,选择2019年1-7月入组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2019年8月--2020年2月入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两组患者不在同一个病房内。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1~76(58.12±4.57)岁;病程1~6(4.27±1.33)个月;受教育程度:小学24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16例;婚姻状况:已婚45例,离异7例,丧偶8例;瘫痪部位:左侧32例,右侧28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2~78(58.08±4.87)岁;病程1~6(4.08±1.34)个月;受教育程度:小学25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15例;婚姻状况:已婚46例,离异9例,丧偶5例;瘫痪部位:左侧29例,右侧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并详细介绍脑梗死发病原因、治疗原则、常用药物、相关并发症等,在交谈过程中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针对性疏导;住院期间,给予患者饮食管理、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要求主要照顾者也参与其中;出院后,每2周电话随访1次,主要了解患者身体恢复状况,同时解答患者疑问并给予口头宣教。干预时间为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具体过程如下:成立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心血管内科医生、1名高年资护士长和6名具有2年以上脑卒中患者照顾经验的护士组成,医生负责疾病治疗及专业知识的解答,护士长负责质量把控和工作协调,护士负责干预方案的具体实施。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保护动机理论的知识框架建立干预方案,并对干预内容进行培训,以确保质量的统一性。介绍脑梗死相关知识:目的是强调疾病的严重性和易感性:将患者集中在医院礼堂中,以集体教育讲座的形式由主讲护士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的病因机制、危险因素、相关并发症等,并告知其可能给自身带来的严重影响;之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和身边不良案例来加强患者对疾病严重性及易感性的认知。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与患者讨论自身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方式,可能对疾病的恢复产生何种影响。干预时间为入组后第一周,时长在1h左右。自我管理指导:目的是弱化内部及外部回报,同样采取集体教育讲座的形式,由护士示例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及其带来的好处,通过提问的形式找出患者在疾病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让大家相互讨论造成不良行为的内因和外因,护士给予补充和纠正。干预时间为第2周,时长40min。举办病友会:目的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邀请恢复良好的患者向大家分享体会和经验,帮助大家提高健康行为;同时向表现良好的患者发放小礼品,给予肯定和表彰。干预时间为第3周,时长30min左右。跟踪随访:目的是降低反应代价,从干预的第1周到干预结束,出院后每2周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疾病恢复状况、健康行为进展及存在的困难,并给针对性指导。在此期间,要求家属参与其中,告知家属的细心照护、支持、理解安慰对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干预时间为3个月。
 
  观察指标:①自我效能:采用中文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trokeSelf-EfficacyQuestionnaire,SSEQ)进行评价,该量表经汉化后包括两个维度共11个条目,分别是日常活动(条目1~6)、自我管理(条目7~11),每个条目均采用0~10分计分,总分为1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效能越强。经验证,SSEQ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9,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②心理状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它)共90个条目,采用Linker5(1~5分)法则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SCL-90重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信度和效度均较高。③自我管理行为:评价采用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共有7个维度,50个条目。7个维度分别是疾病管理、饮食管理、安全用药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社会功能和人际管理、康复锻炼管理,50个条目中有1个采用1~10分计分,其他49个条目采用Linker5级评分,分别计为1、2、3、4、5分,分数范围50~25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经检测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7,信度及效度均良好。④生活质量:评价工具为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oflife,QOL),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心理领域、躯体领域、生活领域、社会领域,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经测定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上述观察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后各评价1次。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表示,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较
 
  干预前,两组SSEQ量表日常活动、自我管理两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日常活动、自我管理两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其中观察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维度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几个维度评分降低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7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7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除日常生活管理维度外,其余维度及总评分观察组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QOL量表心理领域、躯体领域、生活领域及社会领域4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SEQ量表日常活动、自我管理两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评估其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主要来自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的动机。本研究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脑梗死的病因病机、治疗过程、康复锻炼方法通过视频方式进行讲解,使患者能更好的理解,对该疾病有清楚的认知,有助于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应对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另一面保护动机理论从疾病的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回报及外部回报多方面向患者说明不健康行为害处,从疾病增强了患者的认知,使得患者能够明确自己的动机,做出正确积极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实操性。同时,家属的支持以及邀请恢复较快的患者分享交流经验,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何桂平等指出,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在入院时处于较低水平,在住院期间自我效能水平稍稍上升但幅度不大,在出院后又有所下降,这与患者健康意识的缺乏、自我健康行为的不重视有关,护士可根据这一特点加强对首次入院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干预和针对性健康宣教。而且相关研究也显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
 
  本研究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显示,观察组SCL-90量表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者5个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减轻脑梗死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由于脑梗死恢复期长、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活动受限,需要他人照顾,因此,大多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甚至失去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拒绝与外界交流。基于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通过以病房为单位的团体教育和一对一宣教和康复指导,使患者充分了解脑梗死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及康复锻炼方法,缓解了因缺乏对疾病正确认知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家属的积极参与使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得到提高,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改善了人际关系。唐运兰等研究指出,病情、家庭成员的关心程度、治疗信念等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实施对症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健康行为密切相关,即患者健康信念及动机越强,则越易实施健康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7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存在较多不健康行为,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刘燕等研究发现疾病预防知识、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等与患者的健康行为呈正相关性,而且自我效能是影响健康行为预测因子中最强的一个。保护动机理论正是基于知识影响信念,信念影响行为这一理论基础,因此对患者健康行为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QOL量表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最终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既往类似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