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对急诊输液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急诊收治的14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70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依从率(95.71%)和干预满意度(100.00%)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7.14%)较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输液的认知程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对急诊输液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干预满意度及对输液的认知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广东医学教育网指出,静脉输液在小儿疾病治疗中是一项十分常用的治疗手段,因患儿存在较小的年龄,不能将自身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尤其是具有较高的穿刺失败率,较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部分,它对患儿的心理状态充分关注,利用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有效沟通等,与患儿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提高其配合度和穿刺成功率,使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降低。本文主要探究对急诊输液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急诊收治的14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6.32±2.84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7.21±2.01岁。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进行输液治疗;且具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者;研究中断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与患儿的实际状况有效结合,护理人员需要将对症护理措施提供给患儿,遵照医嘱将安全护理管理工作做好,同时将良好的基础护理服务提供给患儿。此外,还给予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与患儿的心理状态有效结合,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同时将良好的就诊环境创造出来,深化对以下几方面的护理:①环境干预。将安全的就诊环境提供给患儿,保持病室和诊疗科室的整洁、干净,将消毒工作做好,使医源性感染情况的发生概率降低。对于急诊小儿患儿来说,需要对折叠床进行正确选择,避免出现各种不良情况,例如跌落、摔倒等,对安全隐患进行严格控制。护理人员需要将良好的外在形象创造出来,注意仪表端庄、穿着整洁,以便在输液过程中让患儿更加亲近自己。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时,护理人员尽量蹲下。对于具有良好表现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当适当地给予表扬。②提升技术操作水平。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期间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操作技术水平,防止出现相关并发症,如输液外渗、静脉炎等。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可以适当地约束其肢体,对其活动力度进行控制,并且妥善固定导管。③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儿的心理特征,在输液期间患儿较易存在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较重,具有明显的反抗情绪、急躁焦虑、恐慌不安等心理特征,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进而有效提高其配合度。④亲情护理。静脉输液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属。输液过程中,让家属给予患儿一定的关心和鼓励,从而使其反抗、抵触情绪消除。
1.3观察指标
①不良情绪改善情况,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分[6-7]评定。②治疗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患儿主动且完全按照医嘱输液治疗,严格遵照医生指导;部分依从:患儿遵医嘱输液,但主动性不强;不依从:存在明显的抗拒输液情况。③干预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60~85分)和非常满意(大于85分)3个等级。④并发症,包括发热、静脉炎、液体外渗。⑤对输液知识的认知程度,主要包括输液目的、输液不良反应、自我管理能力、输液注意事项、遵医嘱输液的重要性5个方面的内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认知程度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2.3干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2.4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5输液知识认知程度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输液知识认知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比较两组SAS、SDS评分(x¯±s)
表2比较治疗依从性[n(%)]
表3比较干预满意度[n(%)]
表4比较并发症发生率[n(%)]
表5对比输液知识认知程度评分(x¯±s)
3讨论
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小儿静脉输液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小儿的血管和年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较易发生穿刺失败的情况,会加重患儿的痛苦感,导致其对输液产生抵触情绪[8-9]。所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需要对小儿实施全面、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由于小儿患儿存在较为脆弱、细小的血管,皮下脂肪的保护不足且存在较低的敏感度,同时由于小儿存在较差的行为控制能力,所以容易有输液外渗情况发生。即便输液外渗不存在明显的后遗症,只是暂时性的,然而由于患儿不能清楚地反馈自身情况,如果不能将输液外渗情况及时发现,并做出妥善处理,则容易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甚者会发生组织坏死情况。因此,需要有效预防输液外渗情况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对不良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面对静脉输液时,大部分患儿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为了促进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护理人员需要按照患儿的具体状况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其不良情绪,从而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心理护理来说,它指的是按照患儿的具体状况,护理人员需要与心理知识有效结合,对患儿实施心理疏导,进而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提高其配合度和依从性。国内外研究显示,对输液患儿实施心理干预,可以使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有利于使患儿恐惧、焦虑的心理得到明显改善,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加快疾病恢复。
本文通过探究对急诊输液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42.41±6.64分、SDS评分41.29±6.8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依从率(95.71%)和干预满意度(100.00%)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7.14%)较低(P<0.05),该研究结果和王显翠[25]研究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对照组(16.7%),P<0.05的结果一致;干预后,观察组对输液知识的认知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患儿实施心理干预,能够促进其不良情绪明显减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对输液知识的认识。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心理干预可以让患儿对疾病具有充分的认识,指导患儿纠正其不良行为,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其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对急诊输液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干预满意度及对输液知识的认知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输液安全。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