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因CAG临床具有脘腹部疼痛、痞满不舒、触之无形等主症,多归于“胃痛”“痞满”范畴。胃痛、痞满均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现代各医家依据其各自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他们不同的病因病机观点。许波等注重脾胃生理功能,认为饮食不节是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情志失调、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张金金等认为CAG饮食不节,滋生湿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为发病之标。梁大铭等指出感染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遂致脾胃功能受损,始为气机郁滞,继则气机逆乱,化火伤阴,致瘀动血。桂壮等强调脾虚是致病基础,气机不降、肝胃不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李昆阳等则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致气、痰、湿、食、瘀等病理产物郁滞,多属实证,病久脾胃受损,更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概而言之,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是慢性CAG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因素日久致胃体阴虚、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哪些中医论文好发表?
二、临床治疗经验
1传统辨证论治
广东医学教育网认为,因对病因病机见解不同及临床资料、分型依据不同,各医家提出了繁多的证候分型,部分医家还自拟了很多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冯文亮等认为CAG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另一方面形成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结果又加重了脾胃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群,分为肝胃气滞、脾胃瘀血、脾胃虚弱等证型,分别以香苏散合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百合乌药汤合香苏散为主方加减治疗。祁向争等临证中发现很多CAG患者缺乏相应症状,依据是否有临床症状,他独树一帜的分为有病无证和病证俱全两类,有病无证者因缺乏四诊资料,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调理脾胃,对病证俱全者用五磨饮子合丹参饮加减和胃降逆、理气活血,并配合药物加减扶正祛邪。史省伟等认为脾虚血瘀为CAG主要病机,自拟了和胃汤健脾化瘀并随证加减;苏泽琦等总结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CAG从气阴亏虚立论,认为以阴虚为主的气阴两虚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路老自拟了石斛梅花汤及参荷二梅汤脾胃同调、益气养阴。刘枭等认为脾胃虚弱为CAG发病基础,气机郁滞是病机关键,胃热瘀滞是病机特点,自拟健脾益胃汤为基础方加减使用。从长期临床观察来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2中西结合-宏观微观互参治疗
中医临证讲究辨病辨证相结合,各医家也是遵循这一辨证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发展成果,对这一原则做了较好的演绎和延伸,认为内镜下所见可归为望诊范畴、镜下表现可视为四诊资料的补充、药理研究结果作为中药功效的一部分。
2.1结合现代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认为莪术可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仙鹤草既杀伤癌细胞,又促进正常细胞生成;薏苡仁药食两用,既可以抗癌抗肿瘤,又有抗衰老、调整血压血糖作用。詹观生等利用这些研究成果,针对伴有肠化、不典型增生的CAG患者大剂量使用,取得了良好疗效。云母石具有膨胀、吸附和离子交换等理化特性,吸附在胃肠道表面既可以起物理保护膜作用,其有效成分又可以修复胃肠黏膜,张东等利用该特性每次使用30g对改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疗效确切。蒲公英既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又有抗癌、促进溃疡愈合功效,临床中周平安常选来抗炎、保护胃黏膜、逆转细胞化生。
2.2对幽门螺杆菌认识
陈念芝等视幽门螺杆菌(HP)为中医一种“毒”邪,认为杀“毒”是治疗关键,除辨证予扶正祛邪法杀“毒”外,还选用黄连、党参、蒲公英、黄芩等直接杀“毒”。高文艳等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中医可视为感染毒邪,在胃土中易致瘀化热,治疗常选用紫花地丁、鱼腥草等清热杀“毒”,大黄通腑泻“毒”。张雪梅等认为HP致病性归于毒热之邪,毒热之邪蕴结于胃,阻碍气机,气滞血瘀,瘀热致血败肉腐,诱发CAG及相关病理学改变,治疗上选用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健脾燥湿。
2.3结合胃镜下表现
邱岳认为胃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与中医胃阴亏虚、阴津不足相统一,镜下蓝色或暗红色血管网与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有关,如胃黏膜变白、蠕动减少为脾气不足,加用党参、黄芪、白术;若黏膜发红、变薄变脆、分泌物不多为胃阴亏虚,加太子参、生地等益气养阴;如黏膜红肿、瘀点瘀斑或粗糙不平,或胃窦变形多考虑为瘀血阻滞,加用三七、莪术;若伴有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加用蛇舌草、莪术活血消癥。张磊等认为胃镜下黏膜以白相为主,血管显露,分泌物减少辨证为阳虚寒凝血瘀,加用黄芪、白芍、桂枝;黏膜以红相为主、皱襞消失、蠕动减弱、血管可见为气阴两虚血瘀,多加用生地、玉竹;若见蓝色血管网,黏膜糜烂为热盛血瘀,加用蒲公英、丹参、地龙;见颗粒样改变,或伴肠化不典型增生辨证为痰瘀互结,加用夏枯草、王不留行等化痰软坚、破瘀消癥。此外,许宝才等在病理上若见肠上皮化生则考虑为脾胃虚弱基础上痰瘀互结,加用九香虫、丹参、莪术健脾化痰活血,若见低级别上皮内留变考虑热毒所致,酌加枝莲、蛇舌草清热解毒。
3外治法
非药物治疗CAG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于病程长,病情复杂、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徐旋等擅于选用胸7-12华佗夹脊穴,运用郑氏“金钩钓鱼”法,并辅以“何氏辅灸”法治疗CAG,效果较好。钟晨常规补法针刺后,取中脘、胃俞穴用参苓白术散药粉敷贴,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张丽华等使用胃复安穴位注射配合内关、足三里穴位按摩,何斌等使用黄芪、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李国徽等对双侧足三里、胃俞等穴位埋线治疗CAG,有效率分别达93%、95.7%、96.9%。
4调护指导
中医治病讲究调摄情志、合理饮食,适宜起居。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恰恰又是CAG发病的重要病因。陈念芝等认为应按各证型特点及患者体质情况,指导患者日常起居,饮食禁忌,辅以食疗及适当体育锻炼,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恐癌心理,促进疾病恢复。张东等观察到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具有致癌作用,治疗慢性CAG时告诫患者勿食腌制油炸之品,应多摄入新鲜蔬菜、瓜果。王彦等认为慢性CAG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因此调畅情志为该病最为关键的调摄方法,同时应注意饮食调摄、加强体育锻炼。
三、组方择药经验
组方用药规律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核心内容,经典的组方用药经验既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又可以为新的中成药研发提供临床依据,指导研发。王捷虹等总结沈舒文教授注重方证、药证、量证“三对应”,方证对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立方、遣药、用药,药证对应是辨证基础上根据药性归经、功效而选方择药,量证对应是结合药证、方证、病证及患者体质确定其用量,因药量不同药效不同。冯红丽等总结谢晶日教授除强调辨证用药精准外,还讲究用药量和时间恰到好处,如清热解毒的半枝莲用于肠化生者用量45g,用于已经癌变者则需75g。游绍伟总结魏善初教授组方必用谷麦芽各20g,他认为谷麦芽有生发之气,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一升一降能恢复脾胃升降功能、调畅气机。杨亚梅等总结赵卫国教授用药秉承“药精量小”的原则,同样注重相同功效药物之间协同作用,而将相似药物分组以达到增效作用。徐文江等汪红兵等均总结出曾升海教授、李乾构教授治疗CAG注重药物的合理配伍,惯于把功效相似、相近的药物合理分配形成药对,使治疗功效倍增。如枳实配木香行气消胀;海螵蛸配贝母制酸止痛;丹参配伍莪术活血化瘀;莪术配伍白术治疗CAG脾虚证;茵陈配虎杖治疗CAG湿热证。
总结
综上所述,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目前,除了传统的“辨证论治”外,诸多中医大家在胃镜、病理、药理等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治疗CAG获得了更为可喜的成果。今后,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各医家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利用共聚焦显微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等高科技诊疗手段对CAG实时评估,及早鉴别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并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彻底阻断CAG向腺体化生、不典型增生进展,甚至逆转腺体的萎缩、化生,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