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的7种拔罐技术,中医师承学员要掌握

  拔罐疗法是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必学技术之一,要求中医师承人员在术前对常用器具、注意事项烂熟于心,能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性质和病变部位,临床上采用不同的拔罐方式,以期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常用的拔罐方式主要有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针罐法、药罐法7种。
 
  1.单罐法:单罐法是指仅使用一个罐具的操作方式。此法适用于病变部位明确、病变范围局限的病证。一般在操作时多选取穴位或固定痛点,如治疗牙痛选拔颊车穴,治疗冈上肌腿炎选拔肩偶穴,治疗软组织扭挫伤选拔疼痛点,疮疖脓成时,破溃或切开后选拔病变局部以吸引排脓等。
 
  2.多罐法:多罐法是指多个罐具一起使用的操作方式。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泛、选拔穴位或部位较多的病证。一般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1)排罐法:即沿着经脉、神经的循行部位或肌肉的解剖位置排列施罐。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可在坐骨神经循行路线上选拔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多个穴位;治疗某一肌束劳损时,选拔肌束解剖位置上的多个部位。排罐法多应用于气血瘀滞、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骨科慢性疾病等。排罐法在操作时应注意排罐间距适中。
 
  (2)散罐法:即零散选择拔罐部位。适用于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或虽患同一种疾病但选拔多个穴位或部位。如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选拔肩关节周围的肩中俞、肩井、肩偶、天宗、肩前等多个穴位。
 
  3.留罐法: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在治疗部位上将罐留置一定时间,是最常用拔罐方式。留罐法一般留置10~20分钟,使局部皮肤和浅层肌肉及其他软组织被吸拔进罐内,呈现潮红或皮下出现紫黑色瘀血。留罐时间过长(半个小时以上),则容易出现水疱。此法适用于深部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留罐法的罐具留置时间一般随罐具大小、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而有所不同。就选取罐具大小而言,大罐者留罐时间短些,小罐者留罐时间长些;就年龄体质而言,年轻体质强壮者可留罐时间长些,年老体弱和小儿可留罐时间短些;就施术部位而言,肌肉丰厚处(腰背、臀等)可留罐时间长些,肌肉薄弱处(头面、胁肋部等)可留罐时间短些;就病情而言,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可留罐时间长些,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者,可留罐时间短些。
 
  留罐中,根据病情需要,可于皮肤垂直方向有节奏的轻提轻按罐体,或频频震颤或摇摆罐具,或缓缓于水平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转动罐体,以增强刺激,提高治疗效果。但操作时手法宜轻揉和缓,以免肌肤疼痛或罐具脱落。
 
  4.闪罐法:用闪火法使罐具吸附应拔部位,随即提拉火罐位其脱落,再次吸拔,再次取下,如此反复吸拔、提拉,使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为度。操作时要求动作迅速准确。此法兴奋作用明显,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病证、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萎缩、中风后遗症及体弱久病等。
 
  5.走罐法: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是指在操作中采取前后或左右移动罐具的拔罐方式。本法所采用的罐具要求大口径,罐口边宽而平滑。走罐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施术部位或罐口边缘涂抹一些润滑剂,用闪罐法将罐具吸附于应拔部位,然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以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不着力,慢慢向前推动,或后半边不着力,前半边着力向后拉动。这样使罐具在皮肤上沿着肌肉骨骼或经络循行路线来回推拉移动,至局部皮肤呈潮红、紫红或起丹疹点为止。操作时应注意罐具吸附后要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揉和缓,用力均匀、平稳。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体质情况调节罐内负压及走罐的快慢与轻重。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太快,易拉伤患者皮肤,产生疼痛感;若负压太小,吸拔力不足,罐具又容易脱落,影响治疗效果。本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泛、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背腰部、下肢部、腹部、肩关节等部位,多用于治疗急性热病、气血痹阻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等病症
 
  6.针罐法:针罐法是指将拔罐与针刺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式。常用的针罐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留针罐法:在应拔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针刺得气后,不需持续捻针,即可拔罐,用罐口罩住针柄,启罐后再出针。操作时应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防罐底挤压针柄,造成针刺过深伤及有关组织器官。对于胸腹部、胁肋部、背部、肾区以及有较大血管、神经分布的四肢部穴位,要用浅于正常直刺深度的手法进针,以免拔罐后由于吸力作用,针尖逆式深入,造成针刺事故,如气胸等。
 
  针罐结合,增强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量,常用于比较顽固的病证,如顽固性风湿痛、陈旧性筋骨损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2)出针罐法:在应拔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针刺得气后,再持续快速行针后,出针,不按压针孔,立即在针孔处拔罐,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后启罐。此法适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小儿针刺不容易配合留针,适宜应用此法治疗。
 
  (3)刺络罐法:在应拔穴位或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粗毫针、皮肤针、小刀片等点刺穴位、病灶、表皮显露的小血管,使之出血或出脓,或挑刺皮下血络及肌纤维数根,然后拔罐,吸出适量的血液、组织液、脓液或腐败组织后启罐。此法在操作时也可以先行拔罐,待局部出现瘀血或丹疹后,再选择瘀血或丹疹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点刺,使其出血。此法适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痰痒症、疮痹、丹毒等。
 
  7.药罐法:药罐法是指将拔罐与药物外治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式。药罐法最常用的拔罐方式是煮药罐法。具体操作是:将配制好的药物装入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罐具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取出罐具,按水罐法吸拔在应拔穴位或部位上。此法多用于全身各部的风湿痹痛、肌肤麻木等病证。此外,药罐法在操作时还有将备用的药液、药膏、药油等摊涂于应拔部位或罐具内壁而再拔罐的。
 
  更多中医常用罐法方面的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考试网,有疑问可留言、评论或者在线咨询。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