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的5种操作技巧

  小儿推拿手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成人手法特点有所不同。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抵抗力差、容易生病、传变较快、治疗及时则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由于小儿肌肤娇嫩,其手法尤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因此广东医学教育网建议各位学员要切实地进行手法练习。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的具体操作、动作要领、注意事项与临床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对推法的操作规范定义为,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和合推法四种。
 
  1.操作
 
  (1)直推法:医者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罗纹面或其條侧缘着力,或食、中两指伸直,以罗纹面着力,腕部伸直,带动手指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手法频率每分钟250~300次。
 
  (2)旋推法:医生用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3)分推法: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條侧缘,或用双掌着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位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推动。一般分推20~50次。
 
  (4)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或和法。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掌着力,附着年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肘臂发力,带动着力部位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找推动。
 
  2.动作要领
 
  (1)直推法:用拇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做主动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指、中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肘部做适当的屈伸活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带挑尘状。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医者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仅依靠拇指做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做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3)分推法: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位做横向直线分推。或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位做直线或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4)合推法: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做直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3.要求及注意事项
 
  获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证书的师承人员对其要求与注意事项都比较熟悉,推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应参考经络走行方向及气血运行方向推动,方向要正确,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速度要均匀。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穴位,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通过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4.临床应用
 
  儿科推拿中推法具有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理气血,调阴阳的作用。作用于线状穴位面状穴位,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如推三关、分推腹阴阳。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押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认为,小儿推拿手法和成人推拿手法又有相似之处,在名称、操作、动作要领等方面并无严格区分,如揉法、指法等,只是在手法运用时,其刺激强度、节律、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也有些在名称上虽和成人手法一样,但在具体操作要求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捏法等。而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如运法等。
 
  小儿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一般而言以推法、揉法、运法次数为多,而按法、捣法次数宜少,摩法时间较长,指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按法和揉法也常配合应用。小儿推拿手法需与特定穴位结合在一起应用,例如补脾经、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清脾经、清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揉一窝风(用揉法作用于一窝风穴)、指人中(用指法施术于人中穴)等。拍法、捏(捏脊)法等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影响后来操作治疗。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时,老师会指导大家,小儿推拿常使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使用介质不仅有润滑作用,还可防止擦破皮肤,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更多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适宜培训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通知等内容,可在线留言咨询,或者点击右窗口在侧按钮在线与中医导师交流。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